東南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系副教授 陶翼煌
財團法人中華電腦中心總經理 孫志鴻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朱子豪
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李保志
傳統上,由於GIS 的發展在於解決空間問題,故GIS 專案或計畫所遭遇到的議題 被認為較偏向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的領域,而並非以 「空間」問題的解決為主,所以並不是GIS學術界甚至地理學界一向熱衷討論的課題。 然而,我國在推動國土資訊系統十餘年來,由於GIS 的標準、跨平台等技術性課題逐 一解決,其所面臨的跨組織問題已逐漸凸顯,而應以跳脫資訊系統的層級來思考。在 建構我國家空間資訊基礎建設的路上,如不重視此思考觀點,最終「資訊共享」的願 景終難以實現。美國、加拿大近年倡導的國家地理資訊系統,除了全國性的技術標準 外,已漸露系統整合的概念與方法論1。其實,最初我國推動國土資訊系統,便是系統 的系統(Systemof Systems)的大架構概念,而國內近年的研究也強調了缺乏系統整合 所造成的問題與分析方法,而國土資訊系統也開始引介系統方法。故國家空間資訊之 整合,其重點不僅限於資訊技術,而在於整體人類活動所產生空間資訊的來源之整合。
貳、空間資訊整合的進程
空間資訊是資訊的一種特殊形式,故空間資訊系統在應用上的發展趨勢一向與產 業界資訊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從整合面向來看,資訊技術提供了GIS 從單機、工作 站、主從式架構、網際網路化,以至逐漸成熟的服務導向架構的解決方案。在這些努力中,重點常常在解決溝通介面以克服資訊系統整合的問題。例如整合不同軟體之功 能與資料,整合多人同時編修,整合異地操作,以及在網際網路環境中整合不同系統 平台等。這些問題與解決,可以詮釋資料、XML 及web services 等來因應技術上的問 題。而跨不同組織部門時,則可依靠協定與協商,來因應行政管理層級的問題。這些 問題經常是對事物的定義有異。例如,就我們平常所熟悉的物體而言,譬如「山」雖 然就是「山」,但不同的領域對同一物件往往有相異的屬性描述方式(Barry et al. , 2001, 2003),所以你的「山」與我的「山」不同,甲機關的「水」與乙機關的「水」也不 一樣。所以必須有分類的共識、編碼的協定,以至屬性欄位等細節的定義。這種以 「物件」本體之意義與共通定義的制訂,也是資訊整合的重要議題之一2。因此,我們 已能掌握因不同的資料格式、不同的資料架構、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不同的資料蒐 集時間、不同的資料蒐集區域、不同的投影方法、不同的地球原子,甚至不同的資料 定義與不同的資料品質所引發的問題,而以技術與協調的努力加以整合。
在傳統上,GIS的應用以政府業務應用為主,圖資製作生產以及解決方案的提出, 大部分也以因應政府施政之直接需求為目標,例如國土規劃、災害防救、國土復育、 國土監測等。而政府應用領域已往因資料不足而無法進行決策分析的窘境,也漸漸因 各種整合的努力,透過技術與行政協商的體系建構,一步步解決了政府體制內的GIS 共享問題。
然而,隨著社會大眾使用電子地圖的習慣漸漸形成,公私部門皆亟欲利用網站來 提出更完善的服務,例如行政院研考會「e-government」計畫,以及臺北縣政府製作之 生活主題線上電子地圖,都是提供民眾旅遊與工商消費等資訊的案例,如圖1 所示。